close

  法制晚報訊 當收到類似“恭喜你被×××抽中二等獎”、“爸,我在外嫖娼被抓,速匯5萬元保釋費到×××”“您的電子密碼器即將過期,請及時升級”這些詐騙短信時,很多人會感到迷惑,“明明此類騙局已經被媒體和警方多次報道和提醒,但為什麼依舊會有人上當?騙子的詐騙手段就不能有點當鋪創新嗎?小編從雙方心理角度出發,揭密詐騙短信背後,為用戶揭開詐騙短信背後的心理博弈。
  營銷式篩選ARMANI小額獎金詐騙短信 成功率高居不下
  今年4月,僅一起因我是歌手綜藝節目中獎的短信而受騙有人數達100餘人,涉案金額高達200餘萬元,且多為二等獎或者三等獎。實際上,媒體對於這類詐騙的關註度也持續不減,但受害人數依舊持續攀升。雖然這些短信明眼人一看就是詐騙短信,但從心理營銷看來,這是犯罪分子典型的營銷篩選式手段作案,同時也利用了受害者偏支票貼現向小額中獎的心理。
  所謂營銷式篩選,即從眾多用戶中篩選出成功概率最高的人群。與傳統尼日利亞王子略顯不同的是,這些詐騙短信都要通過手機充值卡才能完成短信的發送,如果一次發送不能鎖定對象,就會增加更多的成本。比如,犯罪分子發送了200萬條詐騙短信,如果使用新鮮、逼真的短信內容,收到的短信回覆就會增加,但這些回覆並不一定全部都是真正的受害者,無形之中就增加了詐騙成本;如果使用簡單、常用的網站優化詐騙短信內容,鎖定一定能被騙的受害者,也就篩選出了受騙概率最大的人群。
  另一方面,從用戶角度來看,相比於一等獎的巨額獎金,二等獎與三等獎的獎金數額看太平洋房屋上去更“真實”,更容易讓用戶接受。也正是從自身成本與受害者心理出發,這些看似簡單、不可信的詐騙短信成為詐騙犯常用的技倆。安全專家表示,對於防範心理較弱的人,手機安全軟件的攔截騷擾功能能起到不錯的提醒作用。比如當用戶看到一條中獎短信被360手機衛士攔截時,自然會對此多加小心。
  突破用戶心理防線 用隱私俘獲受害者認同
  曾有這樣的詐騙案例,受害者收到一條關於航班延誤的詐騙短信,雖然他也曾對短信內容產生了懷疑,但由於短信內容里關於受害人航班信息全部正確,受害人最終還是按照短信內容操作從而被騙。
  心理學家表示,直接報出用戶相關信息的短信極容易讓用戶上當受騙。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叫心理認同感。通常情況下,用戶任何交易信息都只有自己與賣家知道,因而用戶一旦收到類似的詐騙短信後就會輕易的相信,極容易上當受騙,被騙率也極高。以上海市為例,僅3、4兩個月時間,因隱私泄露而被詐騙的案件就達40起,涉案總值達60餘萬元。
  實際上,這些騙子所獲取的用戶信息更多是通過地下個人信息買賣得來,因而用戶在接到類似詐騙短信時不應該單純依靠短信涉及到個人信息就相信,需自己親自打電話確認,同時,當遇到已經被360手機衛士攔截過的詐騙短信,更要提高警惕,不能以身試險。
  (原標題:永遠只中二等獎 詳解詐騙短信背後的博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38iwwm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